查看原文
其他

竺洪波:导师稀松,我该怎么办?孙悟空如是说……

古小说研究 古代小说网 2022-08-09


每年开学季,学生考取心仪的学校,渴望投入有名望的大牌老师门下,最好是院士、长江一类开帽子公司的。有的满足了愿望,喜大普奔;有的与学界大佬失之交臂,不免会有些失落。

师生漫画

导师稀松平庸,我该怎么办?这是一个问题,一个值得纠结的问题。从理论上——如学校章程——说,学生有“炒鱿鱼”、重新选择导师的权利,但操作层面上难度不小。

一是解除原先的师生关系需要涉事导师同意。有些老师学问不大,但脾气不小,岂能容忍一个黄毛丫头或者小屁孩的轻视,因此未必会轻易放行。

其次是难以顺利地找到“下家”。现在的博士招生是定性、定量的,导师发布招生信息,学生自主报考,如果你考进以后就猴急着想“另攀高枝”,诚信上头似乎有些问题,恐怕没有另外的名导会轻易对你伸出橄榄枝。

硕士生倒是以专业(通常是二级学科)统招,录取后由导师组酌情分配导师,但既然把你分到谁某老师门下,那么导师组一定认为你和谁某的师生关系是合理的。

另外,我们可以设想一下,如果容许学生另行挑选导师,那么学生肯定会蜂拥流向院士、长江,造成教师负荷“贫富不均”,许多“谁某”老师“西线无战事”,要歇菜失业,学校跟着头疼。

大鹏漫画

另一方面,学生一旦付诸行动,且又以失败告终,那么,“当年不肯嫁春风,如今却被秋风误”,在校的处境可想而知。所以说,现在学校号称“双向选择”,学生有挑选导师的权利,确乎是“美丽的谎言”。

忍受,于心不甘;爆发,后果不好预期,风险太大。作为“弱势”的学生,基本只剩下纠结一途。在刚开始的几周里,水土不服,寝食难安,“人比黄花瘦”,或者内分泌失常,神经错乱,都算是轻的。

想到了《西游记》里的孙悟空。相对于无所不能、“普天神将莫能禁制”的大英雄孙悟空,师父唐僧简直就是一个稀松平庸的导师,他贪生怕死,却又迂腐不辨是非,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明确说过:“师父,你忒脓包!”那么,孙悟空为何要始终对“脓包”老师唐僧忠心耿耿?又是如何面对、并且克服这一人生难题的呢?

先行说明,这里的“稀松”“平庸”,仅指导师的学识和治学水平,至于师德不振、学术不端诸如沈阳、梁莹一类网红“叫兽”,等而下之,这里不计在内。

连环画《悟空拜师》封面

首先,履行契约,摆正学生的位置。

学生一旦入门,就与业师建立起师生关系。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”师生关系,是人所处的基本关系,从社会伦理上看也是一种契约关系。

观音菩萨赴大唐长安寻找取经人,在五行山救出被如来佛镇压的猴头,说“你可跟他做个徒弟,秉教伽持,入我佛门,再修正果(即指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),如何?”猴头连声说:“愿去!愿去!”——契约关系由此确立。

师生契约关系的实质,也即通常所说的师道或学统,究其要义在师生各有使命和义务,彼此的行为“各行其道”。导师对学生负有教导、引度之责,这里暂且不表,容当另文再议。对于学生而言,尊师、爱师甚或护师是其本分。具有先验性,不容怀疑。

电视剧《西游记》中孙悟空、须菩提祖师剧照

孙悟空是天地化生的灵猴,自然之子,先验地深谙师道。

他对第一个老师须菩提祖师非常尊敬,可谓毕恭毕敬。有一次弟子们缠着祖师传道,悟空“打破(祖师)盘中之谜”:“祖师你打他三下者,叫他三更时分存心;倒背着手,走入里面,将中门关上者,教他从后门进步,秘处传他道也。”悟空半夜来三星洞求学,见祖师酣睡,“不敢惊动,即跪在榻前”等候。

作品描写悟空仰观天象之际,引录“易诗”(疑似邵雍)一首,云:

 月明清露冷,八极迥无尘。深树幽禽宿,源头水溜汾。飞萤光散影,过雁字排云。正直三更候,应该访道真。

上半阕以宁静氛围隐喻菩提祖师隐逸妙境,下半阕“飞萤光散影”“过雁字排云”的意象以萤火微光、雁行振翮隐喻悟空得道,抒发希望与欣喜之情。

陈惠冠绘悟空学艺

从诗意上这样解释当然不错,但这个场景的真实蕴涵却在表达悟空的“契约意识”:说好三更就是三更,既不能迟到,也不能早到,既然早到了一个时辰(谁让悟空猴急呢),就只能跪着,等候老师醒来。男儿膝下有黄金,但跪天跪地跪父母跪老师,并不辱没,天不变道亦不变,皇天后土,从来如此。

与此同理,孙悟空必须对唐僧保持尊敬,忠心耿耿。尊敬老师,就是在脱帽向师道致敬。悟空尊重契约,君子一诺千金,出乎良知。

其次,对师尊怀有感恩心理。

师者,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是人们成长的导师,许多人学有大成,都源出师门之教,饮水思源,可谓师恩如山。如果是童稚启蒙老师,则还有生活上的抚养、照料之爱。

董董路路绘《悟空拜师》

记得“文革”时期孩子们起哄批斗女老师,女老师说:我对你们做了什么?我教你们识字,为你们喂饭,谁要拉尿,我陪去厕所,谁生病发热,我带去医务室打针,你们为什么这样对我?童心未泯的孩子们立时作鸟兽散。

孙悟空被唐僧救出五行山,是一种解放,挣脱洪波苦海,唐僧对孙悟空可说有大恩存焉。

话说悟空初时野心未脱,大闹天宫,又对佛祖不敬,居然在如来手掌心撒猴尿。惹得佛祖痛下杀手,反手一掌将其镇压在五行山下。

悟空被锁在一个狭小的石匣子中,四肢绑定,只有头颅可以上下转动,身体发痒时,止靠在岩石上摩擦制止,饥时吃铁丸,渴时饮铜汁,最可怕的是五百年来,五行山下人迹罕至,没人说话,把他搞得连喘气的兴趣都没有。在这样近乎绝望的悲惨境遇中,唐僧将他拯救出来,值得他一辈子的感恩。

悟空拜师纪念金币

所以孙悟空视唐僧为恩人,对老师从内心感恩恭敬。当唐僧揭开如来佛祖“唵嘛呢叭咪吽”六字压帖,让他出来时,他首先想到自己跳出五行山,必然山崩地裂,惊扰恩师,于是对唐僧说:“师父,你请走开些,我好出来。莫惊了你。”六小龄童电视剧还别出心裁,专门安排了悟空赴汤泉沐浴的场面,增加了拜师的崇高性仪式感。

后来,悟空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误会逐出师门,老大不忍,止不住伤情凄惨,流着泪对唐僧说:

苦啊!你那时节,出了长安,有刘伯钦送你上路;到两界山,救我出来,投拜你为师,我曾穿古洞,入森林,擒魔捉怪,收八戒,得沙僧,吃尽千辛万苦;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,只教我回去:这才是“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!”——罢!罢!罢!但只是多了那《紧箍儿咒》。

虽有诸多委屈和怨言,但师父恩重,悟空依依不舍,说:“师父,我也是跟你一场,又蒙菩萨指教;今日半途而废,不曾成得正果,你请坐,受我一拜,我也去得放心。”最后不顾唐僧百般拒绝,“使个身外法,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,吹口仙气,叫‘变!’,即变了三个行者,连本身四个,四面围住师父下拜。”

赵宏本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

即使重回花果山为王,也依然对唐僧心心念念,真个是“身在花果山,心随取经僧”。在悟空心里,相对于师父的拯救之恩,所有的憋屈都要归零。

再次,正确、全面、完整地认识业师。

所谓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,人为其师,必有所长。现代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“口红效应”理论:一个低端商品也有其独特的价值,甚至受到人们的追捧。唐僧固然有昏庸愚昧的一面,但确实有其突出的长处,为悟空心悦诚服。

一是对取经执着坚定。

唐僧注定为取经而生,曾发下宏誓:“如不到西天,不得真经,即死也不敢回国,永堕沉沦地狱。”又在心中默默起誓“路中逢庙烧香,遇佛拜佛,遇塔扫塔。但愿我佛慈悲,早现长六金身,赐真经,流传东土。”

陈惠冠绘唐僧

临行之际,有弟子以“峻岭陡崖难度、毒魔恶怪难降”相劝,唐僧坚定地说:“心生,种种魔生;心灭,种种磨灭。”义无反顾,只身登上取经征程。

二是有驾驭群体之方。

取经团队成分复杂,秉性不一,各怀鬼胎,悟空、八戒、沙僧等人都大有来历,如孙悟空历任天宫御马监弼马温、齐天大圣,八戒曾任天庭天蓬元帅,为玉皇执掌水师,沙僧则曾为玉皇、王母的卷帘大将,是天帝的近侍,——都不是省油的灯。身为取经班主,没有一点领袖气质和领导技能是摆不平的。

君子用人如器,御人也需要有针对性,看人下菜。悟空气高性烈,唐僧就时时敲打,要杀杀他的锐气,甚至不惜动用紧箍咒绝技,把它治得服服帖帖,所谓“归于紧箍一咒,至死靡它”。八戒弱智,又有小心眼,唐僧总是好言抚慰,用小恩小惠笼络,让他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恩爱。

沙僧皮影

沙僧平庸一点,但为人大气爽朗,又能吃苦耐劳,兢兢业业,唐僧对他最为放心,平时也就比较随意。表面上沙僧似乎受了委屈,但他懂并珍惜着师父的这份特殊的爱——信任,是取经团队里意志最为坚定,唯一没有心生怠慢、打过退堂鼓的人。

三是洞察世事,富有人生经验。

取经之初,只有悟空一人入归师门。一日来到黑风山观音院打尖,悟空兴奋雀跃,无意间向金池长老透露了宝贝——斑斓锦衣袈裟,从而引发一场寺毁人亡的大难。请看书中的叙述:

三藏把行者扯住,悄悄的道:“徒弟,莫要与人斗富。你我是单身在外,只恐有错。”行者道:“看看袈裟,有何差错?”三藏道:“你不曾理会得,古人有云:‘珍奇好玩之物,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。’倘若一经入目,必动其心;既动其心,必生其计。汝是个畏祸的,索之而必应其求,可也;不然,则陨身灭命,皆起于此,事不小矣。”

风起于清萍之末,唐僧洞察世事,能够在事发之前预见结果,并督促悟空未雨绸缪,及时化解了灾难临头。道行如此,令人佩服。

《黑熊偷袈裟》

四是佛性定力深厚。

唐僧手无缚鸡之力,但禅心坚定,其打坐参禅之功居然也能挫败强敌。《西游记》第四十六回叙唐僧师徒一行过车迟国,与虎力大仙等三大妖魔斗法时,孙行者知难而退,唐僧亲自出马,与虎力大仙大斗坐禅之法。

妖魔化臭虫骚扰唐僧,他竟“不疼不痒,端坐上面”,纹风不动,直到取胜,孙行者自叹勿如:“若是踢天弄井,搅海翻江,诸般巧事,我都干得。但若坐禅,我就输了。”

作者不无赞叹地说,唐僧在生死关头也能坐二三个年头,如此不过小试锋芒。足见唐僧禅心坚定,修行高妙,非行者辈所能比肩。

总之,对于自己的导师,我们其实不必急于下结论。有些人是慢性子,慢热,仿佛像一坛佳酿,要在长久的交往中才能显示出自身的魅力。

高马得绘唐僧念咒

相传王艮初会阳明恩师,交谈论学,阳明口讷,谈锋远不及王艮睿智犀利。何况老师是否合格,关键是要看他是否在认真履行一个老师的职责,其学术水平的高下还在其次。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说到的——

最后,学生要敢于“做导师的导师”。

“弟子不必不如师。”人有贤愚,才有高下,老师水平“稀松”或许是事实,但不能认为拜稀松平常的老师就是耻辱。

金庸笔下的江南七怪,武功低劣不说,而且还不善教导之法,只会对徒弟辱骂殴打。后来郭靖成为一代大侠,念念不忘功夫出自“江南七怪”。

因为其一,七怪是启蒙恩师,为日后的武功修为奠定了基础;其二,正是师父们为自己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,如果是在王重阳、黄药师一类武学宗师门下,郭靖恐怕会被淹没在导师高名之下。没有唐僧这一“稀松平庸”的导师,悟空既不能挣脱洪波苦海,也不能修成正果,得道成佛。

电视剧《射雕英雄传》江南七怪剧照

凡此种种可知,如果学校安排你一位相对平庸的老师为业师,我们更应该看重师生间的缘分,心安理得,处置坦然,或许因为更具备超过导师的空间,你会走得更远。如是,说不定它不是不幸,而是荣幸,你的导师不是名师,却是你的贵人。

想起鄙校有一位大师级的导师钱谷融先生,前年以百岁高龄仙逝,他的学术名著是《论文学是人学》。坊间传闻他有一句名言,大意是:人家是名师出高徒,而我则是高徒出名师。

我生也晚,未及亲临教诲,对此言不知真伪,然而诗赋断章,文取偏义,这话很能说明“弟子不必不如师”的真理。当然,纵观钱门,人才济济,名师辈出,既是名师出高徒,又是高徒出名师,令名传播学界。

或许有人会说,我作为一名老师,站在师道的立场,对学生提出上述诸般要求,似乎不太适宜。诚然,涉及教育人、教训人的话头,确实存在一个主体性问题。

《文学是人学》

记得前一阵有名校学生举报老师的“课堂不当言论”,导致其身败名裂,丢了饭碗。一位著名的长江学者挺身而出,厉声呵斥学生:“告密师尊,大逆不道。”此话道理不错,却引发强烈反弹。原因即在它的主体性存在疑问:师者维护师者,可信度极低。

所以,我对此文作以下说明:

一、我固然是一名导师,但我也曾经是学生,而且现在依然还是学生,我大学的许多师长还健在,在他们面前,我似乎还没有毕业。

二、当下师生关系比较敏感,“事故多发”,不断有负面新闻传出,我不过是想通过《西游记》唐僧、孙悟空的文学故事对师生关系作一审察。

大凡关系,必然可以从彼此两个方面予以审察,现在姑且先行围绕学生一方作出论述,故题名“孙悟空如是说”云,接下来我会再作一篇围绕教师一方展开论述的文章,上下合璧,方得全面。

澳门邮票《师徒取西经》

顺便预告一下,题目也已拟好:“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导师?——唐僧如是说”。恳请读者诸君,先不忙拍砖为幸。 

【相关阅读】

竺洪波:吴承恩无意间得罪了两拨人

竺洪波:《西游记》作者考证谁家强?

竺洪波:学术史观点与方法——以《西游记》研究为中心

竺洪波:殷温娇果真是“奉子成婚”吗?

竺洪波:《西游记》与高考的话题

竺洪波:孙悟空年龄可以推算,生肖难以确定

竺洪波:《西游记》中唐僧所取经谱考

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